作者當年明月,大陸人。
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明朝在我心裡一直都不是最有趣的朝代,相較於漢的禮教、唐的風華、宋的文雅、元的強悍乃至於清的多元,明朝給我的印象比較淺,除了無人不知的朱元璋以外,其他的故事都不似其他朝代那樣容易信手拈來,不過金庸筆下的人物大多生在明末清初,因此對於明朝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明末那種混亂的氛圍,朝廷的迂腐、世道的不公、亂臣賊子鬥死忠臣忠良,這大抵就是一個外行人對於明朝的印象。
直到我接觸了這套書。
當年明月以第三者的角度,盡可能中肯而客觀地『笑看』歷史。隨著各種歷史人物荒唐的演出,當年明月時而戲謔、時而正經,講到精彩處彷彿還與讀者一起拍案叫絕、撫掌大笑或是相擁痛哭,而講到荒謬處時,也忍不住尖酸刻薄地揶揄歷史人物。
作者當年明月是用現代人淺顯易懂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古人的行為、解釋歷史古籍的涵義,整本書充滿了粗曠的優雅,不論你喜歡歷史或不喜歡歷史我都建議你可以讀這套書,但是前提是你可以忍受偶爾出現的尖酸刻薄的文字,但是這種尖刻有時候又太一針見血,每每都令我忍不住捧書連呼過癮、大叫爽快。這種跳脫歷史課本與優雅歷史文學的寫書方式令我非常欣賞,因為他是以第三者講解的方式寫成,為了讓讀者能充分理解歷史人物的各種行為,作者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還以線上遊戲為例來講解所謂的名將煉成是怎麼一回事。
作者平時的行文一點也不文謅謅,相當口語又貼近現代人生活語氣,酸起人來簡直就像是當年明月就坐在我對面跟我激動地聊天一樣,但是這不代表他沒有文學的造詣,即使是在相當口語的段落當中,他也經常引述歷史典籍敘述來證明自己的論點,而行文至激動處、當口語無法再深刻表達作者對該歷史人物的感想時,他也會情感激盪滿盈地、情不自禁地寫下詩句。
除了當年明月整本書寫來的方式與文句都頗讓我欣賞以外,最重要的還是他對歷史那種透析與勘正的說明,他時時刻刻教育自己的讀者,讓讀者們知道,我們平時所聽所聞的歷史人物,其實仔細看來都不是外表那麼回事兒,由其是千秋萬世被後人歌功頌德的忠良,其或許有功於國家、但是未必是如此完美,比如張居正雖然優秀但是並不清廉,其招搖過市的囂張與奢華簡直是當代無人能及,而袁崇煥雖然忠心為國、但是做人過於失敗最終導致悲慘的結局,而所謂的東林黨並不是正義的代表、嚴格來說只是一群好於鬥爭、容不下他人意見、心胸狹隘的文官;當年明月也時時刻刻提醒讀者,許多被後人貼上奸人誤國標籤的歷史罪人,有時候是有苦衷的,而許多被後人貼上昏君標籤的皇帝,其痛苦其實是一言難盡的,甚至很多歷史上的壞人或忠臣,有時候只是一場群眾盲目的誤會。但是當然也有無庸置疑的千古罪人,包括嚴嵩、包括魏忠賢。這些就是當年明月在這套書裡教我的,在閱覽歷史相關書籍的經驗上,我深深覺得受用無窮。
雖說在史料的觀察、勘誤、辨析與探討上,當年明月可以說是極其客觀,但是每每遇到有『日本人』出現的歷史片段時,還是展現了大陸人特有的仇日情結,尖酸刻薄就不必說了,行文處處可見大中華思想,對日本人諸多貶低,但是當年明月並非信口胡謅,他也說了,,他也是徹底了解日本歷史以後才下這些尖刻的評論,就某種大中華的角度來說甚至也不能說是錯得太離譜,比如他寫到日本戰國時代的紛亂,他就輕蔑地表示說這不過就是一些縣長帶著幾千名縣民打來打去的無聊過程而已,雖然說此言極其偏激,但是若以中國地大物博人多的某種角度來說,幾千名士兵的規模還真的是小到中國歷史書都不會列入記載。我講這些不是要替作者反駁,他確實有明顯的排日傾向,但是這不代表他就不懂、不知道、不了解日本的歷史,只是他是用大中華的角度來看──因為確實對當時週邊各國來說,中國是『上國』、『聖國』、『大國』,這也沒甚麼好懷疑的,在很多亞洲國家的眼裡,中國確實大而強盛得誇張、中國皇帝的地位真如神一般,而這些對中國的無限景仰與崇拜,處處流露在各國自己的史料當中。也難怪熟讀歷史的當年明月會如此自豪而驕傲。若以此角度而論,當年明月的說法確實也沒錯,只是套在現代人的眼裡,這樣的言論明顯是太偏激、太貶低了。
總之,這套書真的太精采了,有時激憤、有時荒唐、有時戲謔、有時正經、有時感動到我眼淚都流出來了,如果你喜歡看歷史小說,這本特殊風格的書你一定不能錯過,因為你很難再看到有人用如此平易近人的方式來解釋歷史、用如此戲謔而尖刻的口語去評論歷史;如果你從來沒有接觸過歷史小說,那我更建議你閱讀這套書,因為作者會用跟你聊天一般的語氣、用你聽得懂的話,去講解你從小到大在歷史課本上面看到的那些文謅謅、毫無感情的流水帳史料,作者會解釋誰是誰的大舅子、誰又偷偷搞上了誰的老婆,這些在史料裡面有寫出、你卻又有看沒有懂的東西,作者通通會解釋給你聽,他會告訴你歷史人物也是有感情的普通人如你我,鬥爭有時候只是一口爛氣嚥不下去,但是他更會告訴你歷史上確實出現了一些值得人感動的事蹟,有偉大情操的人也是真實存在的。看完你一定覺得會覺得過癮。至少我覺得非常過癮。
留言列表